20歲 vs 30歲的愛情
來到30-1的年份,突然有日思考著幾個20歲與30歲的不同,於是想用文字來紀錄一下。
20+歲對愛情充滿憧憬,認為能遇到一個對的人,就是彷彿擁有了世界,我願意變成月亮來圍繞著我的世界而轉。20+歲的愛情比麵包重要,擇偶只看對方的性格、興趣、外型,那時候還沒空去思考遠一點的將來,認為此刻兩個人相處得幸福就足夠,認為有愛就能戰勝一切。
30+歲起的愛情,會漸漸發現愛情還是需要麵包去維持,當要來到談及婚姻與家庭的年紀,就會發現愛情變成了不再單純的愛,開始察覺和要考慮對麵包的需求。一下子由20+歲的美好幻想回到30+歲的殘酷現實,彷似原本快樂地在天空飛翔,突然折翼跌到地上,折翼後除了痛,還要學習如何用腳走路,如何面對貼地的現實。捱過了這一下子的痛,才能享受用腳走路的樸實生活,雖然沒有了高飛的翅膀,但就多了可擁抱對方的雙手。
愛情與麵包,原來也是缺一不可。
每個人都想 Why not both?最理想當然是愛情和麵包能夠50:50,但又有少人能把魚與熊掌兼得?現實卻是逼著我們學會取捨,因為All or Nothing的代價太重,於是要把愛情與麵包放在天坪上,各自所估的重量因人而異,有人希望愛情多一點,也有人追求麵包重一點。來到30+歲的愛情就要與伴侶達成愛情與麵包的百分比的共識,一不小心失了個平衡的風險就是連伴侶都失去。
30+歲就要連愛情都變得現實?
從前討厭提起「現實」,認為現實的人很膚淺;但偏偏成長就是一個把人變得「現實」的過程,學習與現實共存才能戰勝現實的殘酷。
願90後的我們能保持20+歲對愛情的憧憬,也能學習30+歲面對現實而力保不折翼的堅持。
願我們三十而不惑。
.
.
.
攝於:上水大水管